不断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 平安中国建设让“中国之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国泰民安,民之所盼。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平安中国建设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中谋划推进,平安中国建设体制机制逐步完善,创造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十大报告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部分提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这些要求既有平安建设中已经成熟经验,也有需要不断提升的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创新完善平安建设体制机制,把平安中国这张亮眼的‘国家名片’擦得更亮。”一些来自平安建设战线的代表一致表示,将着眼于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安居乐业,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中国之治”成色更足、底色更亮、优势更加彰显。
平安答卷成绩优异
二十大报告指出,平安中国建设迈向高水平。
这是对平安中国建设成就的高度概括。
10月19日,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举行的第三场记者招待会上,公安部党委委员、副部长,移民局党组书记、局长许甘露代表发布的一组数据,有力印证了平安中国建设成就。
许甘露说,我国是命案发案率最低、刑事犯罪率最低、枪爆案件最少的国家之一,每10万人口的命案是0.5起。十年来,刑事案件、安全事故等“五项指数”大幅下降。2021年,杀人、强奸等八类主要刑事犯罪、毒品犯罪、抢劫抢夺案件、盗窃案件的立案数和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较大的交通事故数较2012年分别下降了64.4%、56.8%、96.1%、62.6%和59.3%。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明显提升,2021年,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安全感达到了98.6%,较2012年提升了11个百分点。当今中国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
这是世界瞩目、人民满意的成绩单,答卷上写满了平安建设。
“近年来各级各地坚持以党建引领基层平安建设,始终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平安中国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压实各级党委领导责任和主要负责同志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完善协调机制,创新建设平台,整合资源力量,推动平安建设不断深入。”安徽省委政法委委员、省民政厅厅长张冬云代表说,平安建设推动实现了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
进入新时代,“平安”的内涵与外延不断丰富发展,人民群众对“平安”的需求,不再仅仅是治安良好、犯罪率低,更拓展到衣食住行、网络安全、公平正义等社会生活各方面。聚焦防风险、保安全、护稳定、促发展,防范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风险隐患,加大食品药品、生态环境、公共交通、安全生产等领域执法司法力度,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用心呵护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以零容忍态度严厉打击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餐桌安全、用药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个人信息安全等,让老百姓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城乡安宁群众安乐
“回应人民群众期待,化解各类安全隐患,切实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安全触手可及、就在身边,是公安机关不懈的追求”,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公安局指挥中心主任兼办公室主任马园园代表说。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平安建设就是需要有这样的境界,才能不断推动平安中国建设迈向更高水平。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是党的十九大以来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也是平安中国建设的标志性事件之一。
2018年1月,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雷霆万钧之势拉开帷幕,三年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国共打掉涉黑组织3644个、涉恶犯罪集团11675个,打掉的涉黑组织是前10年总和的1.28倍,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8.97万起、立案处理11.59万人,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47万个,排查清理存在“村霸”、涉黑涉恶等问题的村干部4.27万名。
“黑恶犯罪得到根本遏制,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基层基础全面夯实,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明显好转,大大增强了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用扫黑除恶实际战果回应群众期待。”安徽省白湖监狱管理分局黄姑监区监区长张文博代表说。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阶段性成果后,深入梳理专项斗争中暴露出来的普遍性、深层次问题,健全扫黑除恶长效机制,专门制定一部反有组织犯罪法,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手段,建立健全反有组织犯罪工作机制和有组织犯罪预防治理体系。坚持侦查办案与“打伞破网”同步推进、与“打财断血”同步发力,积极会同有关部门深入推进源头治理、综合治理,坚决铲除黑恶势力“保护伞”和经济基础。
“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智慧警务学院公安情报教研室主任、教授屈健代表认为,在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党和人民赋予了公安机关新的使命和任务,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把维护国家安全贯穿公安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剑不入鞘、鞭不离手,始终对侵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违法犯罪活动保持高压严打态势,着力提升智慧警务建设水平,积极推动风险防范化解,实现城乡更安宁、群众更安乐,以实际行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确保社会大局持续稳定。
依靠基层发动群众
基层创新是平安建设的活力之源。
“我们依托社区小区党群服务站、‘邻里格’建设,及时掌握矛盾纠纷动态,做到早发现、早调解、护稳定;依托‘三官一律’(法官、检察官、警官和律师)进社区活动,加强社区法治建设,加强群众法治宣传教育,让‘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理念深入人心。”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劳动一坊社区党委书记兼主任周建玲代表对自己社区的平安创建充满自信。
周建玲说,通过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平安建设体系,推动工作重心向基层下移,健全社会矛盾纠纷多元预防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把小矛盾小问题化解在基层,把大量纠纷解决在诉讼之前。
基层安则天下安。多年来,平安建设持续不断夯实根基,以“基础实”护“百姓安”。
近年来,各地坚持把网格化管理作为推进平安建设和社会精细化治理的重要手段,把服务送到家门口、把矛盾化解在最基层,夯实了平安建设的底座。
目前,全国3.9万多个乡镇(街道)已配齐配强政法委员3.8万多名、占99.2%,建成各级综治中心58.3万余个,共有网格员450万名,基本实现了网格化服务管理全覆盖。各地不断加强基层综治中心和公安派出所、社区警务室、检察室、人民法庭、司法所、信访接待中心等规范化、信息化建设,加强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科技应用,构建警企合作、警校合作、警医合作、警调联动等一系列创新平台,推动多方协同、联动一体,着力将安全稳定创建在基层,把问题隐患解决在基层。
重庆市司法局人民参与和促进法治处处长杨懿代表对矛盾纠纷化解研究很深。他认为,多年的普法工作卓有成效,人民群众的法治意识普遍增强,在继承传统的人民调解经验的基础上,应不断提高人民调解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信息化水平,推动理念从“情理法”向“法理情”转变。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构建全域联动、立体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这是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国家安全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杨懿说,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夯实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基层基础,需要构建人人参与、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平安建设共同体,运用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从浙江省诸暨市发源的“枫桥经验”,如今从一地经验发展为全域“风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是平安建设的永恒主题。新时代为“枫桥经验”赋予了新的内涵,使之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等工作中发挥出更大效能、展现出历久弥新的魅力。各地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创造更多依靠基层、发动群众、就地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途径和方法,实现预防化解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如今,新时代平安中国建设的宏阔愿景已经绘就。代表们相信,根据这张蓝图,到“十四五”末,发展安全保障更加有力,国家政治安全防线进一步筑牢,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体制机制不断健全,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刑事案件、群体性事件、公共安全事故不断减少,社会安全稳定局面持续巩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进一步增强;到2035年,平安中国建设达到更高水平,不断续写社会长期稳定的中国奇迹。